当工业富联业绩与估值双重攀升的背后,市场看到的不仅是一只“万亿新贵”的崛起,更是中国制造在 AI 时代的一次关键突围 —— 这家脱胎于富士康的企业,用 6039.31 亿元营收、224.87 亿净利润的三季报,彻底撕掉了“代工厂”的标签,成为全球 AI 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玩家。​

核心引擎切换:云计算业务“反超”,AI 服务器成增长极​

工业富联的营收结构变化,是其从“代工”向“算力基建”转型的最佳注脚。过去,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业务是绝对核心,如今,云计算业务已完成对传统业务的 “反超”——2024 年该业务营收大涨 64.4%,占比首次超过 50%,而驱动这一关键变化的核心,正是 AI 服务器业务的爆发式增长。​

从订单与客户看,工业富联牢牢绑定全球 AI “顶流”:作为英伟达在中国唯一的 AI 服务器全系列量产伙伴,拿下其 H200 、H300等服务器订单;同时是微软、谷歌等云服务大厂的供应商,绑定了多家核心客户,让它成了 AI 算力落地的“关键一环”。​

从产品与效率看,工业富联的迭代速度紧跟算力升级节奏:2025年前三季度,云计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5%,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长超过75%。云服务商业务表现亮眼,前三季度营收占云计算业务的70%,同比增长超过150%,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长超2.1倍。更关键的是,三季度 GB300 系列 AI 服务器已具备量产条件,后续将大幅走量,能快速承接下游云厂商的新一代算力需求,避免因产品迭代掉队。​

不可复制的竞争壁垒:从“产能布局”到“技术护城河”​

工业富联能坐稳 AI“卖铲人” 的位置,靠的不是单纯的订单优势,而是支撑订单稳定交付的 “硬实力”—— 这种能力难以被同行复制,构成了它的核心壁垒。​

首先是全球化产能网络的“响应力”。为了匹配全球客户的本地化需求,在全球各地构建完备的产能布局,产能已涵盖中国大陆、美国、墨西哥及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等地,这种布局能快速响应北美云厂商 “就近生产” 的要求,通过不同基地的产能调配,确保订单交付不受影响,这是很多本土同行难以企及的优势。​

其次是技术专利储备的 “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研发费用50.95亿元,同比增长4.5%。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拥有有效申请及授权专利7362件,较上年同期增长6.5%。其中液冷技术是 AI 服务器的 “刚需”,更低的能耗意味着客户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这让工业富联在竞标时极具吸引力。​

未来增长的 “三重逻辑”:需求、技术、政策共振​

工业富联的万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的长期增长逻辑清晰,能从需求、技术、政策三个维度找到支撑,这也是 “卖铲人” 能持续赚钱的关键。​

需求端,全球算力基建的“军备竞赛”才刚开始。北美四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2025 年的资本开支预计同比增长 40%,其中 80% 的资金会投向 AI 算力基础设施;IDC 的预测更直接 ——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 8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0%。这相当于给工业富联 “开了一个长期订单池”,只要 AI 算力需求不降温,它的订单就有稳定来源。​

技术端,从“卖硬件”到“卖解决方案”的升级,能打开盈利空间。工业富联不再局限于单纯卖 AI 服务器,而是向 “算力解决方案” 延伸,能让它从客户的长期运营中持续获利,而不是只赚一次性的硬件钱。​

政策端,全球AI热的趋势带来新机会。现在各国都在重视AI产业发展,推动本地化 AI 算力建设,比如新加坡、墨西哥等国,都在新建本土 AI 数据中心。这种政策鼓励支持,能让工业富联在全球算力基建的 “去中心化” 浪潮中,不断开拓新市场。​

总结:

工业富联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 “向上突围” 的缩影。当全球都在争夺 AI 算力话语权时,它不做“跟风的人”,而是做“造风口的基建者”,掌握了“把芯片转化为可用算力”的关键能力,成了连接上游芯片巨头(如英伟达)与下游云厂商的 “桥梁”。这种 “隐形基建王者” 的定位,或许比万亿市值更能定义它在 AI 时代的价值 —— 毕竟,每一次技术革命里,“卖铲人”往往是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的那一个。​

 


环球时讯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