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收缩不可避免!海底捞“求变”之举,星巴克最懂
近期,海底捞发布公告表示,将于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此次关停不会裁员,同时宣布启动“啄木鸟计划”改善经营。快速扩张后及时刹车,足见海底捞的魄力和果断。
海底捞在对外声明中表示,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资料数据显示,2019及2020年全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
快速扩张给海底捞造成了几个困扰,也就是声明中提到的: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在其“协同共生论”里提到,数字化背景下,组织管理最难的就是边界。边界如果拓得太宽,可能就会无法驾驭。边界不开放,其实你是不能共生。如果边界很窄,你就没有价值跟别人交换。
对企业经营者而言,这就是个两难的问题。快速扩张和高质量发展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两边均衡用力才能保持平衡,两手自然都是要抓的,但力度的均衡是个很微妙的事情,期间必然是有误差和调整的。只要两端都还没有掉下去,哪怕波动再大,这个游戏还是可以玩下去的。
坦白来说,从海底捞关停门店的举措来看,其对问题的研判和反应还是挺及时的。今年8月,海底捞2021中期业绩报告披露,已将区域统筹教练模式改进为区域经理管理模式,同时董事会新增七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加上这次关停门店,海底捞还是一家做事较为果断的企业。
同样的情况在星巴克也发生过,2000年-2008年八年间的疯狂扩张,给星巴克带来门店数量4-5倍的增长,却导致营收与净利润表现不佳,股价大幅下跌,直到2008年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重返一线才采取关店等变革行动。与之相比,海底捞今日之情况虽然相似,但危险程度还远不及星巴克,采取举措的时机也要好于星巴克。
按照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确保企业在边界内效率最高、成本最优,这样组织才具有竞争力。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海底捞的关店举措,可以发现企业的规模增减是有一定规律的,服务于“效率最高、成本最优”原则。星巴克如此,海底捞亦是如此。
星巴克采取关店调整措施后,在2009年7⽉发布的Q3财报中,实现08年第⼀季度以来的⾸次盈利增⻓,公司重回正轨。到2010年财务年度,星巴克收益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107亿美元,全年营业毛利增长13.3%,创下历史最高点。从关店到重回巅峰,星巴克只用了两年时间。
因此,对于海底捞的未来,其实不过太过于悲观。就像经济学家余丰慧在其微博中点评的那样:“压缩战线,调整结构,是从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疫情肆虐情况下,实体门店生意没有以前火爆,而且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都在增加,关停经营较差门店有利于压缩成本。依靠门店扩张,管理能力精力等都要跟上的。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复苏,消费回暖,堂食火爆,整个商业环境改善,景气度回升,包括海底捞等餐饮门店可以根据消费需求随时调整增加的。”(作者:吴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