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棉花如何改变荒漠,也支撑起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棉花,这株看似平凡的植物,却以柔软的纤维串联了人类7000多年的文明史诗。

从远古先民初识棉絮的温暖柔软,到繁忙的丝绸之路;从棉纺开启产业变革序章,到全球现代纺织工业蓬勃兴起,棉花如同纽带,串联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轨迹。它见证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更以独特的生态价值于无声中改变着世界。

11月10日,全棉时代棉花溯源纪录片《一朵棉花改变世界》上线,以极致的棉花美学大片和棉花背后的感人故事,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棉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世界,感受棉花带来的震撼与温情。

于荒芜处启程

一粒棉种的奇妙之旅

棉花改变世界的奇妙旅程,起始于一粒在盐碱地中奋力冲破束缚、悄然萌芽的棉种。

新疆,曾被视为“植棉禁区”,广袤的盐碱地上寸草不生。然而,棉农李万仓却扎根在这里,种了60年的棉花。棉花以它耐旱、耐盐碱的旺盛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逐渐改善了土壤,让“沙进人退”成为历史。在新疆,有200万人和李万仓一样,参与并见证了棉花让万亩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随着棉花的丰收,他们的住所从地窝子到砖房、楼房,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的故事,正是棉花产业改变生态环境的生动注脚。

科研先锋的接力奋进,让中国棉花迈向更高产、更优质的新台阶。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西部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棉花研究事业。四十年来,她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的棉田,通讯录里都是棉农的电话。聊起这些年棉花的变化,宋美珍的眼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不仅产量上来了,棉花的品质也有了很大提升,有些品种的纤维长度可以跟世界顶级的棉种相媲美。这在以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到,但是我们做到了”。

在像宋美珍一样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国棉花产量实现惊人的飞跃,从过去的亩产不到15公斤,到如今试验田的最高测产达到每亩750公斤,产量足足翻了 50 倍,一举刷新世界纪录。这一成就的背后,是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推动棉花产业的全面升级,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真实写照。

种棉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创新,最终将棉花化作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从包裹婴童的第一件襁褓,到晨起唤醒元气的全棉洗脸巾,再到夜晚卸下疲惫的家居服和床品——棉花早已悄悄嵌入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以天生的暖、柔、纯、白,为生活带来稳稳的安心和幸福。

正如一位年轻妈妈分享,最早对棉花的熟悉和亲切感,是小时候,妈妈用棉布亲手做的床单被罩。如今当她也成为母亲,自然地延续了这份选择,把棉的柔软呵护带给宝宝。棉花对于她来说,是幸福的回忆,也是一种爱的传承,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细细串联。

于坚守中逐梦

用一朵棉花改变世界

一朵棉花改变世界,离不开每一个为之付出努力的人。而全棉时代,在这场改变世界之旅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由它构建起从产业到生态、从科技到生活的完整链条,让棉花的力量得以充分释放。

如同李万仓在盐碱地播下一粒粒棉种,第一张棉柔巾的诞生,恰似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全棉用品领域生根发芽。它以柔软亲肤的天然特质迅速走进大众生活,让人们深刻领略到棉花在个护用品中的独特优势。此后,全棉时代不断拓展棉花的使用场景,以全棉全品类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日常。

如同宋美珍等一代代科学家在科研领域的坚守,全棉时代也在创新研发投入巨大精力,不断探索棉花的更多可能性。其首创的全棉柔巾,保留棉纤维的原生柔软,以天然可降解的棉替代纸巾。持续突破面料工艺,自研九大全棉科技,以柔软、透气、凉感、速干、抗菌、保暖等多元的功能性,让传统的棉焕发新的生命力。

十六年来,全棉时代坚持“使用棉、推广棉”,只为将舒适、健康、环保的全棉生活方式带进更多人的日常,带动更多人一起守护地球生态可持续。全棉时代相信,在棉花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条绿色生态链:人们用棉更多 → 棉农收益更多 → 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棉花→ 更多盐碱地、荒漠变成绿洲 → 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 地球家园更加美好。选择棉,就是选择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也是选择了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在时光长河中,一朵棉花改变世界的故事仍在续写,全棉时代的坚守与逐梦也从未停歇。每一份对品质的执着、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化作温暖的力量,融入生活的每一处。让我们共赴这场全棉之约,让美好在日常中静静绽放。

 


环球时讯 » 一朵棉花如何改变荒漠,也支撑起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