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体重,腰围也是健康的重要信号
很多人谈起减肥,第一反应是“体重秤上的数字”。但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不仅表现为体重增加,也常伴随腰围的变化,反映出脂肪分布的异常,这正是影响健康风险的重要维度。
近年来,肥胖人群持续增长。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65%以上的成年人将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1]。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群更易表现为腹型肥胖——即脂肪集中在腹部、内脏区域,也被称为“中心性肥胖”。数据显示,近三成中国成年人已达到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2]。
相比于体重增加,脂肪在腹部的集中堆积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临床上,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常被联合用于评估体脂分布与慢病风险,是体重指数(BMI)之外的重要补充。
在防控慢病的角度,控制体重的同时关注腰围等指标,已成为科学体重管理的重要方向。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SURMOUNT-5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研究显示,接受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治疗的非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成人,在72周治疗后实现了平均体重减轻20.2%(约22.8公斤),腰围平均减少18.4厘米,并有64.6%的参与者实现了体重减轻≥15%。在该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单靶点激动剂司美格鲁肽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13.7%(约15.0公斤),腰围平均减少13.0厘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薛耀明教授指出:“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替尔泊肽具有显著的减重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SURMOUNT-5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2周后,替尔泊肽治疗组平均减重幅度达20.2%,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同时,替尔泊肽治疗组在减重达标比例和腰围下降幅度上也显著更优。这些结果为临床减肥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手段与理念,也极大地增强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实现体重管理目标的信心。”
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体重减轻≥30%的受试者亚组中,两个治疗组均出现血压和血脂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的改善,但比较起来替尔泊肽组的总体改善幅度更加明显。替尔泊肽组收缩压平均下降15.5mmHg,甘油三酯下降59.5mg/dL,高密度胆固醇上升9.2mg/dL,极低密度胆固醇下降11.1mg/dL,低密度胆固醇下降16.7mg/dL;而在司美格鲁肽组中,相应相同变化幅度分别为17.5mmHg、47.7mg/dL、5.3mg/dL、9.6mg/dL和12.9mg/dL。
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在积极行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体重门诊,提出要改善人群体重异常状况,营造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良好环境。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指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问题可导致慢性疾病,呼吁公众加强科学干预、尽早进行专业管理。
科学管理体重,不应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体重和腰围的变化,都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从数字下降到代谢改善,减重的目标正逐步从“瘦下来”转向“更健康”。
在医学迈向精准化、多维度干预的今天,每一次腰围的缩减,可能不仅仅是身形的改变,更是向慢病风险“后退”了一步。
参考文献:
- Wang Y, 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7):446-461.
- Zh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in China. Obesity. 2019;27:1898–1905.
- Ascaso JF, et 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14:101–106.
- Jastreboff AM, et al. Tirzepatide versus Semaglutide for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25;390:NEJMoa23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