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慢阻肺病用药保障,守护千万基层患者呼吸健康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优势,加强基层慢性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11月21日,在由健康报发起“新政赋能 药通基层”的主题圆桌直播分享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学部主任姜德春共同出席并参与交流,聚焦基层慢阻肺病诊疗提质与用药保障核心,围绕公卫政策落地成效、基层规范诊疗能力现状、创新药物基层可及性、政策落地实效等关键,筑牢千万基层患者用药保障防线。
千万基层慢阻肺病患者的规范诊疗与用药挑战
慢阻肺病是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核心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病情控制不佳会引发急性加重,造成肺功能不可逆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住院甚至死亡。目前,吸入用药治疗是慢阻肺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长期规律用药之外,慢阻肺病患者仍需定期随访,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在我国,慢阻肺病患者已超1亿人,其中约60%的慢阻肺病患者生活在基层地区[1],这些患者往往面临着规范诊疗资源不足和创新类药物用药难等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表示:“慢阻肺病的防治工作需全社会协同参与,其中基层药物可及性是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为切实保障基层慢阻肺病规范诊疗以及创新类药物供应,需构建全链路协作机制,包括明确基层用药政策保障、细化药品目录与临床指南指引等举措,从制度层面为基层药物可及性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持续优化药物配置体系以及渠道供应,打通药物可及‘最后一公里’,确保慢阻肺病防治资源精准触达基层需求端。”
去年9月,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共同引发文件,将慢阻肺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基层筛查和随访体系逐步完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层面对慢阻肺病早筛早诊的认知、基层医疗机构的慢阻肺病诊疗能力,以及各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都持续得到提升。
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汀表示:“自慢阻肺病纳入公卫以来,全国性基层慢阻肺病健康服务逐步开展。在过去一年中,超14万基层医务人员参与慢阻肺病防治专项学习,并通过线下培训掌握肺功能检查、吸入药物使用等核心技能培训,同时借助专家下基层指导获得针对性解答与培训辅导,基层慢阻肺病诊疗水平正不断提升。此外,我们还必须在基层诊疗中,强调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危害性及慢阻肺病与心血管的共病关联。临床实践中,应推荐因心血管疾病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慢阻肺病,确诊后的慢阻肺病患者,也应当尽快使用创新吸入药物进行疾病管理。”
《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基层慢性病用药保障的核心方向。然而,当前基层的用药保障仍存多重瓶颈:慢阻肺病长期管理所需的创新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供给不足、基层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最新政策认知存在盲区,政策红利有待充分释放;同时,各地门诊报销门槛、比例差异较大,增加了患者用药负担。提升基层药物可及性、优化医保保障衔接,推动用药保障同步升级,是深化基层慢病防控工作的关键,与“健康中国 2030”慢病防控目标深度契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静表示:“政策的落地执行最终要下沉社区。当前,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正持续完善慢阻肺病规范化管理流程,将专业知识、国家指南以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流程深度融合,以确保每一名全科医生都具备慢阻肺病基础诊疗能力。药物则是治疗的关键武器,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的支撑下,唯有补齐基层用药短板,才能更好推进慢阻肺病早筛早诊与规范管理,守护群众呼吸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学部主任姜德春也强调:“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是慢阻肺病基层规范管理的核心前提,二者缺一不可。首先要实现‘有药可用’,创新吸入制剂安全性良好,且已广泛应用于二、三甲医院,应将这类创新药物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配置,使基层患者用药不脱节,切实保障基层药物可及性;其次要强化‘用药可负担性’,呼吁医保政策进一步向相关创新药品倾斜并优化报销比例,以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经济压力,让群众用得起好药。”
[1]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Lancet,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