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心脏枷锁”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新生之路
这是一个由“心”开始的故事。
他们分布在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年纪,一种名叫“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脏疾病突然侵入生活。心肌变“厚”,心腔变小,血液无法供应身体活动所需的动力,于是当高强度运动时,他们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疲劳、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猝死,严重影响生命和生活质量。
肥厚型心肌病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心脏的自由跳动,也让生命处于随时可能戛然而止、意外不知何时降临的恐惧之中。工作停摆,日子打碎重来,夹杂着叹息、焦虑和恐慌,未知和不确定性让他们备受折磨。他们辗转求医,试图破局梗阻人生。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疾病领域几十年的治疗困局,也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迎来 “心”的希望——运动更随心,生活更自由。
为心肌“松绑”
退休后,倪爷爷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打乒乓是他的一大爱好,他享受对战时挥汗如雨的感觉。老伴是退役的乒乓球运动员,他正憧憬着和老伴切磋球技,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太对劲。起初是上楼时经常气喘,他以为是上岁数了、体型发胖,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在医院输液,医生发现他心跳异常,做完检查,他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他不知道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只听医生说这是一种有遗传可能的心脏疾病。心脏之所以能持续跳动,和心肌的张弛有度密不可分。心肌由心肌细胞组成,在心肌细胞里有平行排列的细肌丝和粗肌丝。前者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后者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正常情况下,一部分肌球蛋白处于工作状态,另一部分处于睡眠状态。
但对于倪爷爷这样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而言,平衡却被打破了。应该处于休眠状态的肌球蛋白被唤醒,让心肌处于收缩亢进状态。长此以往,心肌会变厚、变硬,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出现。患者容易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头晕、胸痛、心悸,严重时甚至会晕厥或猝死。想到父亲就是心源性猝死离开的,倪爷爷有点害怕。
八年间,倪爷爷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治疗,但症状改善有限。确诊后,打乒乓这样的剧烈运动他想都不敢想,就连饭后和老伴散步,他走上几百米就喘到不行,只能停下休息而后独自原路返回。梦想中悠闲的退休生活没有出现,反倒被疾病禁锢在一方天地,倪爷爷很郁闷。
倪爷爷的经历并非孤例。确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后,生意人童俊的活动轨迹简化成了“办公室-家”的两点一线,但这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一次在家时,他突然感到眼前发黑,两三分钟后恢复意识睁开眼,发现自己瘫倒在沙发上,汗如雨下。还有一次他坐车去县里考察,眼前再次发黑,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对于做事一向很有计划性的童俊而言,这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生活无异于折磨。 “那段时间非常焦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医生可以给晚期肿瘤患者下判断,但我的终点在哪呢?未知。”
没有人能体会那种常年忧心如焚、睡眠不足、几近崩溃的生活。每次回家探望父母,他总是尽力展现坚强的一面。但没有释放出来的另一面是暴躁的脾气、扭曲的性格,他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避开和子女、妻子的交流。肥厚型心肌病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024年3月,童俊听说全球首创的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已在海南博鳌乐城落地,他看到了“心”的希望。连续服药一个月后,他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107mmHg降至16mmHg,三个月后降至10mmHg。
症状和体能改善后,他开始骑车上班,陪儿子和家人旅游,参加朋友聚会,做饭、刨地、爬楼都不成问题。“我觉得自己恢复到了2014年前的状态,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重生的感觉真好。”童俊觉得,一种希望在心里滋长。
童先生
用药两个月后,倪爷爷也明显感觉走路时呼吸顺畅了许多,粗重的呼吸声不见了。这么多年来,他终于可以拿起乒乓球拍,移动、挥拍、击球,和老伴切磋球艺。身体好,心情好,全家都开心。
突破“梗阻”人生
当疾病降临时,最终压垮一个人的,可能是疾病背后复杂而真实的生活。
在确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后的两三年里,56岁的李先生病情也在一点一点地加重——胸闷、气短,甚至走快一点都不行。每次去住在5楼的父亲家,他爬到二楼就喘的厉害,动辄两眼发黑、透不过气。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外科手术是另一种选择。当时,李先生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已经达到70mmHg。一般而言,当压差达到50mmHg且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后仍出现临床症状时,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评估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说实话,当时非常抗拒手术。毕竟是在心脏上动刀,手术需要开胸,心脏可能停跳……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吃药控制不住、手术无法根治,辗转多地治疗病情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最无望的时候,李先生坦言“做了最坏的打算”。他叫来家人,将后事交代妥当。
正在此时,主诊医生告诉他,有机会参与一种创新药的临床试验,李先生决定加入。回顾当时的状态,李先生明显感觉人轻盈了,胸闷、心悸消失,行动也轻松很多。事后他才知道,当时加入的正是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的治疗组。
李先生
与传统疗法“治标不治本”不同,这款创新疗法靶向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通过选择性抑制心肌肌球蛋白,减少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横桥过量形成,从而减轻心肌过度收缩,改善舒张功能。
接受治疗后,最让家人欣喜的是他的精神状态。生病后,李先生一副怀揣心事的颓丧模样。当正常的生活节奏被重建,他和家人的交流也变多了——照顾父母、陪儿子聊天,生活终于不再是一潭死水。
迈向“心”生
张姐没想过,寻医问药会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那是7年前,当时63岁的她在老家沈阳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她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记得医生对她说“现在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等着吧。等有药了,你就有救了。”
她不甘心,在丈夫地陪伴下去了心脏领域全国顶尖的医院,被医生建议立刻手术,“压差100mgHg,超过正常值5倍,太危险了”。想到自己一把年纪,手术的风险高、恢复期也更长,更何况即便手术也无法完全摆脱疾病,张姐签完术前知情同意书,最终还是退缩了。
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姐药没少吃,症状改善却十分有限。她只能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等到创新药的出现。
幸运的是,张姐成了创新药的获益者,当压差降到了20mmHg时,张姐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人也开朗了不少。然而,由于药物尚未在中国大陆上市,香港动辄两三万的药费让她望而却步,当药费远超承受能力,她只能无奈停药。很快,她的压差反弹到80mmHg,那些阔别已久的症状又逐渐寻了回来。
所幸的是,随着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国内上市并纳入医保,张姐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如今,张姐在报销后的月费用不到2000元。2月起,她重新开始用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又降低到正常值,张姐重拾生活掌控权。
张姐
当患者不再被绝望的阴影笼罩,他们慢慢走出冬日,找回了生机勃勃的状态。70岁的张姐又能独自一人去买菜、做家务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还去了一趟山西,游览了心心念念的壶口瀑布。
人生有很多章节,对于倪爷爷和张姐来说,退休是一个章节的开头,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而对那些家庭顶梁柱来说,当他们重拾生活和运动的自由后,家人们的心境也逐渐放松。
2024年暑假,童俊的妻子带着孩子出门旅游了大半个月,这在以往不可想象。“药找到了吗?”“身体还难受吗?”往日这些掺杂着苦涩关心的问候好久没出现了。童俊所向往的,正是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和工作,摘掉病人的标签。
更长的生命进度条,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禀赋重新开启各自的人生,鲜活且自由。
注: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