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以场景创新破局,引领全球储能产业价值革命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储能产业正从“规模竞赛”迈向“价值深耕”的关键阶段。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辰储能”)凭借前瞻性的场景化创新、硬核的技术突破与全球化的生态布局,不仅实现了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以“中国方案”重塑着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逻辑。
从参数内卷到场景定义,技术创新重构产业范式
当多数企业仍深陷电芯参数竞赛的红海时,海辰储能早已锚定“场景定义技术”的核心逻辑,开辟出差异化的创新路径。2023年12月,全球首款量产的∞Cell1175Ah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横空出世,以“超大容量、超长寿命、超高安全、超低成本”四大优势,填补了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的专用电池空白。这款电池采用首创的20尺集装箱4列4簇极简架构,将系统集成效率提升30%,单位能量成本降低15%-20%,彻底颠覆了“电芯决定系统”的传统模式。
紧随其后,2024年12月发布的587Ah电芯与1175Ah形成完美“双芯组合”:前者精准适配2小时主流场景,与后者共用技术平台,实现2-8小时全场景无缝切换。这种协同设计不仅让客户灵活应对工商业储能、电网调峰等多元需求,更推动行业从“单一产品迭代”转向“全场景生态构建”。
安全性能上,海辰储能的技术突破同样震撼行业。2025年6月,∞Block5MWh储能系统在1300℃高温、满电状态、主动消防关闭、15cm极限间距的严苛条件下完成“开门燃烧试验”,相邻柜体未发生热蔓延,刷新全球储能安全标准。同时,其280液冷柜、314电池簇等多款产品通过TÜV南德认证,∞Cell1175Ah拿下UL1973/UL9540A认证,为出海全球筑牢合规基石。
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认可,硬核实力铸就增长奇迹
技术创新的厚积薄发,转化为实打实的市场业绩。数据显示,海辰储能营收从2022年的36.15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9%;2024年净利润2.88亿元,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出货量方面,2024年公司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5.1GWh,稳居国内前三,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亮眼业绩的背后,是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截至2024年12月,海辰储能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3900件,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覆盖中、美、欧、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针对587Ah/1175Ah核心产品的专利布局,形成了涵盖材料改性、结构设计、系统集成的严密保护网,低导热隔热技术、SEI膜修复电解液等核心突破均通过多维度专利组合实现防护,为全球化扩张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从单一企业到产业生态,链主效应激活区域动能
海辰储能的创新实践不止于产品与技术,更延伸至产业链协同的深层维度。在全国版图上,公司已形成厦门总部基地(新材料与锂电研发)、重庆西南基地(新型储能)、菏泽零碳产业园(长时储能生态)的战略三角布局,构建起“发输配用”能源链与“材料-回收”电池链的双闭环。
以重庆铜梁为例,海辰储能作为“链主”企业,带动河北兴恒、四川金汇能等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覆盖正负极材料、铝箔、隔膜的完整产业链网,储能电池川渝配套率突破50%,助力铜梁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菏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的加速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储能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这种产业协同的力量,正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西南首个“十万度电级储能电站”累计调峰供电超3000万度,玉泉“光储充检换”一体站入选国家智能光伏示范项目,∞Cell系列电池适配多个大型“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加速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从中国标杆到全球方案,引领储能价值革命
当前,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长时储能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海辰储能以场景创新为笔,以技术突破为墨,书写着储能产业的新叙事:从沙漠电站的“沙漠之鹰”耐候系统,到海外家庭的HeroES免安装微网(30分钟完成组装,成本降低67%),再到循环寿命超20000次的钠电技术,每一项创新都精准叩击着行业痛点。
站在绿色能源转型的潮头,海辰储能正以“做难事、过窄门”的钻研精神,持续深耕电池材料、系统集成与智能制造的底层突破。这家年轻的中国企业,不仅定义着储能产业的技术高度,更以“场景驱动创新”的范式,为全球储能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的“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