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心”|瑞金医院副院长赵强教授:保护心脏健康,从瓣膜开始

6月30日,17岁的中国国家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在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突然晕倒并抽搐。尽管张志杰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却仍在当晚不幸离世,令人痛惜。不少专业人士根据张志杰比赛时突然倒下的视频判断,他较大可能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猝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绝大多数猝死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相较于冠心病为大众所熟悉,心脏瓣膜病虽然发病率很高且危害性很大,却少有人知。目前,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日渐成为威胁大众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我们需要对心脏瓣膜病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深入了解心脏瓣膜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赵强教授受邀参与上观·健面谈《保护心脏健康,从瓣膜开始》科普访谈。访谈中的不少“心”亮点也令现场观众共情不已,互动频频。

心脏瓣膜到底有什么作用

赵强教授指出:“我们把心脏比作一个发动机,那么瓣膜就是心脏这个发动机里面的一个‘阀门’。” 在心脏泵血时,瓣膜会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开启和关闭,确保血液向单一方向流动,不让血液回流。

而心脏瓣膜疾病是指瓣膜由于先天性、风湿性、退行性等病因出现结构或功能改变时导致的心脏疾病。瓣膜病变分两大类:一种是瓣膜狭窄,所谓狭窄就是瓣膜受损后不能正常打开,导致血液无法顺利流出。另一种是瓣膜关闭不全,也就说瓣膜“关不拢”了,导致血液在瓣膜关闭状态从“缝隙”中逆流回来,也就是所说的瓣膜反流。

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几乎在四个瓣膜均可发生,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承受的压力最大,极易受累,所以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四种情况最为常见。

赵强教授介绍,以二尖瓣为例,当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的血液无法通过瓣膜,血液就会淤积在左心房里面,从而导致肺部淤血。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患者就会感到气急。当二尖瓣关闭不全时,血液产生倒流,左心室的血在正常环内血液基础上又增加了倒流的血液,使心脏左心室超负荷容量。随着时间的增长,心脏开始扩大且收缩无力,就像皮球和篮球一样,充气充得很足,但时间长了以后,就失去了弹性,收缩的能力变差。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浮肿、腹水、胸水的症状,甚至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老年人是心脏瓣膜疾病高发人群

心脏瓣膜的病因,在五六十年代,主要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得了风湿。因为居住条件潮湿或阴冷,风湿侵犯到心脏从而导致心脏瓣膜疾病。而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经大大减少了,人群的寿命也大大提高了,所以现在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现在成为了主流。

“心脏瓣膜跟我们身体里其他脏器组织(例如腰椎)的老化机理是一样的,会出现钙化的现象”,赵强教授介绍说,“当心脏瓣膜钙化以后,它的口径就变小了或因没有弹性而造成关闭不全了。一般来说,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在65岁以后属于开始高发的趋势,在70岁以后大概每8个人里面就会有1个人产生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钙化的情况。”

根据赵强教授的讲解,心脏瓣膜疾病可以分为ABCD四个阶段:A期是瓣膜存在危险因素,但是还没有出现结构上的改变;B期是瓣膜结构发生改变,如关闭不全,但是心脏的大小和功能是正常的;C期是瓣膜结构发生严重的改变,心脏的功能开始逐渐下降;D期是心脏功能严重衰败,即到了瓣膜疾病晚期。

所以,赵强教授建议患者一定是要在早期(A/B期)进行预防,控制好血压;在C期就要进行干预,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到了D期再去做手术,手术的风险会增加,同时手术治疗的效果欠佳,无法使心脏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的预期。

科学选择手术方式与人工瓣膜

心脏瓣膜手术是对病变的心脏瓣膜所进行的外科手术,一般包括心脏瓣膜的置换和修复手术。针对二尖瓣疾病和三尖瓣疾病主要以瓣膜修复手术为主,针对主动脉瓣疾病则以瓣膜置换手术为主。

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方式使用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TAVI)两种均可,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案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判断;但针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目前仍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为主。对于主动脉瓣膜疾病合并其他瓣位疾病或者其他心脏手术(例如心脏搭桥手术、大血管手术、房颤等)时,通常也建议选择SAVR手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SAVR术式也成为一种趋势。与传统的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切口更小,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更低。目前最小的SAVR切口在3厘米左右,在手术中,医生通过几个小切口,配合腔镜及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将损坏的主动脉瓣取出,然后置换成新的人工瓣膜。

据了解,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人工瓣膜至今已接近60年的历史了。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机械瓣膜的理论耐久性相对更长,缺点是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生成和栓塞的发生,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调整药量。生物瓣膜虽然耐久性不如机械瓣膜,但患者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无噪音、无运动限制,生活质量比较高。

赵强教授也在节目中介绍道,近年来生物瓣有了一些全新生物材料技术,首先是抗钙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采用干式储存的保存方法,从而延长瓣膜的寿命。第二个是可扩展瓣架设计。赵强教授形象地解释:“未来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的时候,我们要在再植入瓣膜——也就是进行VIV手术(瓣中瓣手术),现在的一个瓣环(最新技术),就像一个‘搭扣’,如果患者需要二次手术,我们可以用一个球囊给它扩开,这个‘搭扣’就会松开,松开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瓣膜里面装一个更大号的支架瓣膜。”

在瓣膜置换手术中选择生物瓣还是机械瓣,赵强教授表示有以下几个考量的因素:

首先,是年龄因素。因为瓣膜的使用寿命不一样,60岁以上的患者建议用生物瓣,60岁以下的患者建议用机械瓣。随着瓣膜制作工艺和保存技术的改进,对于主动脉瓣来说,接受生物瓣置换的患者年龄在下降, 可以放低到50岁。

第二,患者有无抗凝的禁忌症。因为患者植入机械瓣后需要终身抗凝,例如一位40岁的患者,在服用抗凝药后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那么这个时候该患者只能使用生物瓣。

第三,育龄期的妇女。例如一位30岁的育龄期女性,在瓣膜置换手术后需要服用华法林抗凝药。然而服用华法林可能会带来胎儿畸形和生育时引起出血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生物瓣,但是需要在术后进行严密观察,防止瓣膜再次衰败。

第四,合并症。如果患者是合并房颤,本身需要服用抗凝药,这种情况下无论年龄多大,都要议首选机械瓣。

总的来说,究竟选择机械瓣还是生物瓣,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大因素外,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意向,充分与医生沟通,共同决策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人工瓣膜。

节目最后,赵强教授也提醒道,对于术后患者,一定要注意遵从医嘱,定期复查,配合医生做好术后抗凝管理,保证术后治疗效果。而对于心脏瓣膜病高风险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均衡饮食,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心脏功能,也可以通过定期体检以确保瓣膜和心血管健康。如果有家族史、病史,或者出现了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可以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如已发生瓣膜病变,也应及时接受医疗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

 

来源:上观新闻


环球时讯 » 大咖谈“心”|瑞金医院副院长赵强教授:保护心脏健康,从瓣膜开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