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牌照被贩卖,谁来保障乘客安全?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期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不少网友反映应聘网约车司机时遭遇陷阱,涉及“租车公司以高薪职位诱导求职者高价租车”“入职网约车公司被强制要求租车”“应聘网约车司机被贷款买车”等。此前不久,成都某网约车公司因涉嫌合同诈骗,存在55起司机报警事件,被警方设立警示牌,提醒司机注意合同风险。
在网约车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鱼龙混杂。去年以来,网约车市场饱和,司机收入下降的声音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网约车租赁公司“坑司机”“小平台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司机权益难以保证。而聚合模式下,一些中小平台租卖平台证则是导致如今网约车行业种种乱象的根源。
此前媒体就报道,随着聚合平台上线,困扰中小平台的流量入口被打开,一些不具备牌照和线下服务资质的小平台,动辄以几十万到上百万的价格租赁或转卖网约车运营牌照,再通过聚合平台获得订单。
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的相关规定,网约车牌照不得随意出售、转让或租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并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才允许进行转让。然而,据报道,某网站上的牌照转卖信息显示,在有些一线城市打包标价达到了近千万元。这背后是否存在一条灰色产业链?
不仅是转卖,就在不久前,还有媒体报道,有平台自己不开展经营活动,而是将牌照资质租赁出去。租金一般为订单流水的1%~2%左右,根据所在城市不同略有差异,像北上广深这样稀缺且需求性高的城市,一张网约车运营牌照的年租金大概要300万~500万元。
网约车牌照,全称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是企业为了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必要的许可证件。它绝不是一张凭证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资质审核机制和管理系统,是司乘关系的信任基础,是乘客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的保障。
如果网约车牌照可以被肆意转卖,降低的是行业门槛,诱发的是坑蒙拐骗行为,受害者的也不仅是乘客,最终会破坏网约车生态,让劣币驱逐良币。
要知道,一些司机和车辆如果是合格的,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私下交易来获取牌照。这些牌照往往就是卖给那些无法通过常规审核的司机和车辆的,而这些司机或车辆常常会存在不安全因素。
从媒体报道来看,在某些聚合平台打车,经常会出现一些从未听过的第三方网约车平台,并被自动勾选。这些小平台虽然价格看起来很“美好”,但乘客吐槽声不断,存在诸如乘客打车被绕路、服务体验差、司机被“雁过拔毛”层层抽佣等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表示网约车市场已趋饱和,车辆和平台都远超实际需求,苏州、青岛等城市先后对网约车平台进行监管和整顿,截至目前有36家网约车平台因不符合规定而被撤销许可,从当地清退。有进有出,良性竞争,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在网约车初兴之时,类似的“李鬼”接单问题曾大量出现,后来随着网约车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得到了有效处理。然而,聚合平台的出现,给了一些中小打车平台钻空子的漏洞,让偷梁换柱的戏法再度泛起,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积极介入处理。
今年5月,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召开网约车行业聚合平台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聚合平台对存量接入平台、车辆、人员做好资质核查、建档;禁止订单转卖。聚合平台确实可以整合中小打车企业资源,但绝不该是藏污纳垢之地,要肩负起自己的属地责任,为乘客营造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
一个健康的行业,应该越发展越规范,服务应该走向精细化、标准化,而不是鱼龙混杂。这是广大乘客对网约车的预期,期待这样的预期能多一些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