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热中,真正赚钱的不只是“矿工”,还包括提供工具的“卖铲人”。在当下这场如火如荼的AI热中,随着工业富联炸裂的三季报出炉,其在 AI算力赛道上形成的“卖铲人”的形象,也愈发鲜明立体。
单季度净利大增62% 前三季度营收净利逼近去年全年
工业富联发布了一份炸裂的三季报。在 AI业务的强劲拉动下,三季度营收达 2431.72 亿元,同比大增 42.81%;净利润单季度首次突破 100 亿元,达 103.73 亿元,同比增长 62.04%,均创下公司单季度历史新高。
从全年维度来看,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同样亮眼。2025 年前三季度,工业富联实现营收 6039.31 亿元,净利润达 224.87 亿元,两项数据均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充分体现出业务增长的稳健性与爆发力。
绑定英伟达 + 资本支出激增 锁定未来增长
英伟达 GTC 大会披露的行业数据,为工业富联的增长逻辑提供了强力支撑。黄仁勋表示,英伟达预计将出货 2000 万块 Blackwell 芯片,这一数量是上一代 Hopper 架构芯片生命周期出货量的 5 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预测,Blackwell与明年推出的 Rubin 芯片将合计带来五个季度 5000 亿美元的 GPU 销售额,AI 算力产业链的增长空间持续打开。
与此同时,第三方机构研报进一步印证了 AI 算力行业的红利将长期持续。据摩根士丹利研报,未来几年全球云端资本支出预计将创新高。2025 年全球超大规模云端厂商资本支出将上调至 4450 亿美元,年增长率达 56%,较此前预期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26 年,摩根士丹利则预计可达 58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全球云端资本支出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富联 AI 服务器等核心业务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全球化产能支撑交付 估值逻辑迎重构
为承接持续激增的 AI 订单,工业富联正加强“深耕中国大陆,布局全球市场”的经营优势,持续扩大全球产能布局,不断建立本土化的运营团队和人才梯队;不断拓展创新业务,以数据、算力、模型为基础,结合高速网络,持续推进生成式AI相关业务的增长。
从估值维度看,工业富联的价值逻辑已进入重构阶段。过去作为消费电子制造商,公司估值长期受制于传统制造行业的低附加值偏见;如今随着 AI 服务器业务营收占比突破 40%、GPU 高端机型贡献超主要利润,其“全球 AI 算力基础设施核心供应商” 的定位愈发清晰。在 AI 算力需求确定性高增的背景下,市场对其的估值体系正从“消费电子代工”向“AI 科技龙头”切换,叠加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的支撑,未来市值仍有显著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