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北京,免疫与癌症国际论坛圆满收官

北京昌平实验室举办的“2025免疫与癌症国际论坛暨成立五周年学术年会”日前圆满闭幕。来自中、美、日、欧多国的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就免疫识别、T细胞功能、肿瘤微环境、冷肿瘤转化及癌症基因组学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示了国际肿瘤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本, 日历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会议围绕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外界刺激及启动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展开讨论。昌平实验室邵峰教授、大阪大学长田重一教授、根特大学Bart N. Lambrecht教授及北生所徐墨研究员分别报告了细胞焦亡信号、凋亡细胞清除机制及II型免疫在癌症原发和转移中的双重作用,揭示了从细胞死亡到免疫激活的多维机制。

T细胞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制约免疫疗法效果的关键。埃默里大学Rafi Ahmed教授与慕尼黑工业大学Dietmar Zehn教授系统阐述了T细胞耗竭及其表观遗传调控,圣裘德儿童医院迟洪波教授提出代谢重编程策略以恢复免疫功能。匹兹堡大学Dario Vignali教授和纽约大学王俊教授进一步解析了LAG-3与PD-1协同抑制机制,为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提供分子依据,为精准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肿瘤微环境及信号调控同样是会议焦点。哈佛医学院Judy Lieberman教授展示了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激活干扰素通路及焦亡的研究成果;基因泰克Vishva Dixit研究员揭示了焦亡终末事件关键因子NINJ1的作用;UCSF Arthur Weiss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丁邦容教授则分别深入解析了TCR识别精度及STING通路在肿瘤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针对“冷肿瘤”免疫排斥与耐药问题,UCSF Lewis Lanier教授介绍了NK细胞的可塑性与记忆特征;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唐力教授提出“I型+II型免疫协同”新范式,实现多实体瘤模型长期缓解;昌平实验室傅阳心教授提出“外循环—内循环双轨策略”,通过疫苗、细胞因子和检查点抑制剂等多模块组合,将冷肿瘤激活为热肿瘤,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进入多环路协同的新阶段。

在癌症基因组学与生命组学领域,昌平实验室谢晓亮教授介绍了“双链脱氨酶转录因子印迹技术”,用于研究非编码区突变与疾病关联;曹云龙研究员展示了基于cfDNA甲基化的多癌早筛技术。刘志博教授提出“放射化学工具箱”概念,李颜教授揭示了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陆秋鹤研究员提出“促IgA菌+益生元”策略增强黏膜免疫。叶丽林、林欣、王皞鹏教授分别分享了记忆T细胞、TCR-STAR新型CAR及T细胞工程化的最新进展,部分成果已进入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阶段,为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前景。

一群人在台上演讲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五年来,昌平实验室持续推进基础科学与临床转化的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此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成为全球科学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肿瘤免疫治疗正迈入以机制驱动、协同增强和数据赋能为特征的新阶段。未来,昌平实验室将继续以开放合作和创新能力推动肿瘤免疫研究,为全球癌症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环球时讯 » 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北京,免疫与癌症国际论坛圆满收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