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你以为是老了,其实是骨松!有这些表现要小心
当老年人的身高开始“缩水”,腰背渐渐佝偻,上下楼梯变得步履蹒跚……很多人会认为:“年纪大了,这都是正常的。”然而,这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老了”的表现,很可能不是岁月的必然,而是骨质疏松症在发出“警报”。
据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调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为19.2%,其中65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超过50%[1]。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和疾病的严峻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起了“骨力计划”,旨在帮助各级医院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骨松高骨折风险患者的体系,降低脆性骨折发生的风险,并与国际骨松基金会(IOF)提倡的全球骨折联络服务(FLS, Fracture Liaison Service)理念接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理。
为了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健康时报联动多家FLS最佳实践金牌认证医院,共同打造人生这“骨”劲儿骨健康系列访谈项目。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为大家带来关于骨骼健康的专业科普。
这些表现不是老了,是病了
曾经,刘阿姨能歌善舞,是外出旅游的常客,热爱跳舞、踢毽子、跳绳,也常与姐妹们结伴外出游玩。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从小区南门走到北门买菜都成了奢望,走路腿沉、腿疼,爬楼梯也十分费劲。更明显的是,身高“缩水”了约3厘米,背也驼了,身体无法挺直,连睡觉时腿也会抽筋。
她一度以为这只是“老了”,是自然的身体变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直到儿子察觉异常,带她前往医院检查,才通过骨密度检测揭开了这位“沉默杀手”的真面目——骨质疏松。
今年68岁的刘阿姨回忆说,她是2021年发现身体出现不适的,这种身体的变化,不仅带来了持续的疼痛与行动不便,更深深击垮了她的精神,让她不愿外出、拒绝社交、心情压抑,连平日喜欢的活动都无法参加。
刘阿姨坦言:“当时(症状)很严重,就是腿疼,爬楼梯都感觉挺费劲。患病期间姐妹们喊我出去玩,因为自己腿不舒服,无论是散步还是跳舞,我都不想参加了。虽然有这个爱好,但浑身没有劲儿,只想在家休息,心里也挺不是滋味。”她不仅无法参与喜爱的文体活动,连买菜、接送孙女等日常家务也需依靠老伴代劳,这让她感到自责与无奈,觉得拖累了家人。
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刘阿姨听从医生建议,开始了系统治疗。“治疗后我感觉自己的状况就有所好转了,腿也不那么疼了,身板也能直起来了,浑身又有劲儿了。姐妹再喊我出去,我拿上钥匙说走就走,又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跳舞、踢毽儿、旅旅游、拍拍照、看看风景。我感觉身体恢复到了从前,自己舒坦了,家人也轻松了,发自内心觉得特别高兴。”
骨质疏松症被称作“沉默的杀手”
“身高缩水”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常见,却很少让人联想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大家把它称为“沉默的杀手”。随着病情的加重,尤其是发生骨折以后,患者才会出现疼痛、脊柱变形等症状。骨质疏松症随着患者骨骼的变脆,它会引起各种类型的骨折,这叫做脆性骨折。这种骨折会让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明显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然而,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存在患病率持续攀升、检测率低下及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差等诊疗困局。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口,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有19%,但标准双能X线的骨密度检测率,大概只有不到4%。而真正能够坚持一年以上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患者更不到10%。
“当患者发生一次脆性骨折以后,再次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于是我们开展了中国的‘骨力计划’,实现从患者的识别、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的管理。这样就能够帮助这些患者不发生骨折或者不发生再次骨折。”夏维波教授介绍,“目前全国已有40多家医疗中心获得国际FLS认证,其中17家荣获最佳金牌认证。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骨力计划’已推动近千例骨折后及骨折高风险患者纳入系统管理,并通过设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实现了患者的规范管理、治疗与长期随访。该计划不但能有效预防患者再次骨折,还构建了骨科、内分泌科、老年科等多学科协作的、可长期持续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远离骨松,请牢记医生的几个忠告
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像刘阿姨一样接受规范治疗是重获健康的关键。而对于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预防和管理同样重要。
1. 定期检查:别等“沉默杀手”敲门
夏维波教授建议,40岁以后要开始检测骨密度。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是发现问题的“金标准”,不要等到腰背疼痛或发生骨折后才去检查。
2. 营养基石:补足“骨劲”的原料
“选择有利于骨骼的生活方式,比如说补充营养,特别是钙和维生素。另外,保证充足的日光照射。”夏维波教授说,可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间晒太阳,让尽可能多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每次15-30分钟,每周2次,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3. 科学运动:给骨骼良性的“刺激”
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骨密度,更能锻炼肌肉、改善平衡能力,从而预防跌倒。结合个人兴趣,可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等运动。夏维波教授介绍,“还可以做一些阻抗训练,特别是保持下肢肌力,有助预防跌倒。”
4. 戒除恶习:别让骨骼“未老先衰”
夏维波教授还建议,“戒除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大量抽烟、饮酒、大量喝咖啡等;避免使用一些对骨骼有损害的药物;避免久坐、久躺,每隔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些都对骨骼健康大有裨益。”
总之,守护骨骼健康融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里,当然也需要学协会、医院、医生和患者等多方社会合力,共同呼吁并促进骨质疏松症患者获得规范治疗、做好长期管理。从今天起,关注骨骼健康,积极行动,才能真正 “守住人生这骨劲儿” ,拥有一个挺直、有活力的晚年。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杂志. 2022,15(6): P573-P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