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科利奖得主汇聚北京 共话免疫科学前沿突破
10月24日至25日,由昌平实验室主办的2025“免疫与癌症”国际论坛将在北京隆重举行。届时,多位威廉·科利奖得主将齐聚一堂,包括:Vishva Dixit(细胞焦亡机制研究先驱);Judy Lieberman(淋巴细胞杀伤研究领军人物);Arthur Weiss(T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奠基人);Rafi Ahmed(T细胞耗竭与记忆免疫研究开拓者);Lewis Lanier(自然杀伤细胞识别与清除肿瘤机制的开创者);邵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然免疫与细胞焦亡领域国际领军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正是连接威廉·科利精神与当代免疫学革命的真实注脚。
昌平实验室是国家创建的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新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力争打造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高地。本次论坛旨在搭建全球免疫与肿瘤研究的高端对话平台,促进基础科学与临床治疗的融合创新。希望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让中国成为生命科学创新的原点之一。
什么是威廉·科利奖?
时间回到100多年前。美国外科医生威廉·科利(William Bradley Coley, 1862–1936)发现,一些癌症患者在感染细菌后,肿瘤竟然奇迹般缩小。他开始大胆地将灭活细菌混合物注入癌症患者体内,希望通过“激发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Coley’s Toxins(科利毒素)”,被认为是癌症免疫治疗的最早尝试。
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一个世纪后,人类终于通过分子免疫学的进步,证实了科利的直觉——免疫系统确实可以识别并消灭癌细胞。他被后世称为“肿瘤免疫治疗之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也因此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具前瞻性的荣誉之一。
肿瘤免疫领域的最高荣誉:多位获奖者问鼎诺贝尔奖
自1993年由美国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CRI)设立以来,威廉·科利奖已成为肿瘤免疫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专门表彰在肿瘤免疫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取得开创性成果的科学家。
过去30年中,多位科利奖得主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认可。2003年,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获科利奖,2018年凭"免疫检查点CTLA-4抑制剂"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获得诺奖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也曾于2014年获得科利奖,表彰其发现PD-1/PD-L1免疫检查点通路;2013年,坂口志文获科利奖,2025年凭借"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发现问鼎诺贝尔奖;2021年,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因mRNA疫苗技术的核苷酸碱基修饰研究获得科利奖,两年后共同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