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访全国人大代表,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23年5月,习总书记第三次到雄安新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雄安新区建设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强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说。
张国华代表介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履行主体责任,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履行属地责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围绕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和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聚焦承接疏解、服务疏解、配套疏解,产业和创新要素聚集的条件逐步完善,承接疏解加力提速,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头良好,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6712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4370万平方米。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用充分显现。
一是承接疏解政策机制持续完善。全面落实落细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持续完善住房、教育、医疗、薪酬等配套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京雄同城化,新区医保待遇水平不低于北京,公积金缴存标准实现与北京同步,疏解人员子女回京就读、参加中高考无障碍。建立完善承接疏解工作机制和协调服务机制,开辟疏解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让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下、发展好。
二是疏解项目落地建设集聚成势。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大楼加快建设,“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项目顺利开工。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中铁产业集群、中电建4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体落户雄安新区,2023年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2家,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200家,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凸显。
三是承接疏解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统筹推进集中承接疏解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开发建设,内外骨干路网陆续建成开通,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批高品质住宅、公共服务、商业配套设施陆续投用,现代化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商业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白洋淀水质稳定在Ⅲ类;野生鸟类达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的胜景。
四是吸引疏解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依托疏解央企打造创新链条,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打造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启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到雄安孵化、转化、产业化、场景化,围绕疏解单位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发展新质生产力。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优势叠加,国家级高新区加快申设,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10余个创新平台建设运营,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实施“雄才十六条”,让创新“味道”愈发浓厚,人气越来越旺。
五是服务疏解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积极稳妥向城市管理体制过渡,雄安新区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冀X牌照正式启用。探索形成了一套覆盖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发展的创新机制,“两供两价、四资循环”城市运营模式畅通有效,创新实施“总量管控、批零结合、定期评估”土地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零障碍办好每件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雄安新区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着力建设一座令人心向往之的现代化未来之城。”张国华代表说,新征程上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千年大计的定力和只争朝夕的干劲,扎实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加快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