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而言,疫情像是一个加速器,倒逼行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行业推至风口快速生长。
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成立的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244家。网经社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共发生26起融资,融资总额超107.36亿元。
近日,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再度袭来,常态化防控以来,这是最为凶猛的一次。截至8月12日24时,本轮疫情已波及18省份48个市,累计报告病例超过1282例。
潮水尚未退去,疫情又兵临城下。这次,互联网医疗是否还能一战?
中国互联网医疗“三大发明”:线上问诊、药品流通网、健康码
在抗疫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开辟了在传统医疗系统之外的“第二战场”。
其中,健康码、互联网问诊,以及包含了复诊开方等服务在内的药品流通网络,成为互联网抗疫的三大中坚力量。
1、线上问诊:沉寂多年终破市场教育难题
还原2020年疫情来临时的现场,线上问诊是当时反应速度最快的服务。
以阿里健康为例,武汉“封城”第二天,阿里健康就在手机淘宝和支付宝上线了“义诊平台”,号召各地的互联网医生在线接诊,为湖北患者提供免费的问诊服务。随后,京东健康、微医、好大夫在线等平台也紧跟步伐,启动免费线上问诊。
在线下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互联网问诊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接诊量。根据阿里健康披露的数据,义诊页面上线24小时,累计访问用户数近40万,97%的访问量来自湖北省。
事实上,在线问诊并不是新兴事物,各大平台在该领域早已有多年的探索经验。这也是疫情来临时,在线问诊能够快速启动响应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在线问诊并没有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互联网医疗领域专家曲晓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前,大约只有2%~4%的人会使用线上问诊服务,但随着疫情的发展,使用这一服务的比例可能提高到10%左右。人们的就医习惯已经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依然在延续。
2、药品流通网络:处方药网售破冰
电商在药品的可及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通过多种类药品的中心化供给,电商可以弥补线下药店药品种类和储备不足的短板。尤其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而言,网上复诊开方、配药可以免去“因药就医”的繁琐。
不过,因为药品的特殊属性,药品网售的合规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2019年12月,《药品管理法》部分解禁了处方药的网络销售途径,从而为药品流通网络的真正构建开启了绿灯。
疫情的来临又使得网售处方药的落地进程大大加速。
疫情中,医疗资源的紧缺、全国居家隔离的状态,都使得慢病患者在面对就医需求时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武汉防疫期间,义务送药人“吴悠”的日记可以得到广大微博网友关注的原因。
如此背景下,保证药品供给的充足成了当务之急,网售处方药则是这一难题的解药。
2020年2月5日、8日,国家卫健委接连两次发文,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此后一天内,阿里健康在天猫推出“买药不出门”服务,通过线上问诊开放、药品配送到家的互联网医+药联动创新方式,让全国3亿慢病患者足不出户买到所需药品。
据浙江省消保委调查显示,疫情发生后,网上购药用户增加了 16.86%。超过80% 的受访者选择线上渠道因为其“购买便捷,不用特意出门”。
3、健康码:互联网医疗的特色发明
健康码的功能已无须赘述。它的出现有效建立了人群健康身份的识别机制,为人群健康流动提供了前提。有专家甚至认为,健康码是2020年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防疫的基础上,健康码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信用身份的健康身份。在这波疫情来临之际,网友调侃“今日任务:保住绿码”的幽默背后,体现的更多是大家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
实际上,即便是在疫情结束后,健康码仍然具备社会价值,在城市治理、人口流动、全民健康状况动态管理等方面,健康码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和赋能。
例如,在杭州,健康码已经率先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的互联互通。市民持健康码就医,可以实现挂号、取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电子发票等医院就诊和医保支付等应用——这也被视为健康码未来的发展方向。
抛开疫情“滤镜”,互联网医疗价值何在?
某位互联网大佬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教育和医疗是最难与互联网结合的行业。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于产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来自于互联网本身。为此,互联网医疗一度被认为是“叫好不叫座”的行业,也有不少人对它的价值抱着怀疑的态度。
疫情推动用户完成了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也让市场完成了对行业价值的认识。重新梳理互联网医疗三大标配,不难发现,能够在疫情中爆发且延续发展至今的服务,有两种共性:
首先,互联网医疗绝不是现有医疗系统的替代,而是补充。无论是线上问诊、在线购药还是健康码,触及的都是现有医疗系统覆盖不到的部分。这是因为,互联网在资源的聚集、分配和协同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在应急的状况中灵活自如地调动资源。
例如,为了接诊尽可能多的患者,阿里健康在疫情在线义诊的过程中,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医生招募。除了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外,全国各地有意向、有时间的医生可以提交相关资质文件,经平台审核、培训后在线接诊。
即便是在居家隔离的状况下,全国的医生资源仍然能够最大化地调动,以此来匹配线下难以满足的医疗需求,缓解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当疫情回归常态化,这部分医生可以回归工作岗位,也可以继续利用空闲时间上线服务患者。
(阿里健康义诊医生招募页面)
其次,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以用户需求为视角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体现。正如在线问诊解决疫情期间线下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药品网售解决慢病患者复方、配药难的问题,健康码解决人群健康身份识别的问题,在疫情期间,还涌现出了一批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创新服务。
去年冬天,新冠疫情与寒潮叠加出现,用户不得不冒着严寒在户外排队做核酸检测。阿里健康联合专业机构,在此前在线预约新冠核酸检测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上门核酸检测服务。本轮疫情中,这项服务覆盖到全国100个城市,针对开学等特殊情况,可以灵活调配,满足不同的检测需求。
一些人可能认为,线上始终无法触及医疗的核心——诊疗环节,从线上回归线下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经之路。这种说法既忽略了医疗健康需求的多样性和链条的漫长,也忘记了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所在。
如果说,疫情前的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一段沉淀的过程,那么疫情中涌现的需求则让沉淀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发挥了实际的作用。这些部分,也许才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定位和深耕的方向。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互联网医疗的肯定和扶持还在继续: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发布文件,指出要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 。
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的协议申请、报销范围、服务内容、结算对象等细则作出规定。
除此之外,国家卫健委已明确表示,正在对互联网首诊服务进行研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市场也在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价值所在。美银证券发布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提供更便利及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医疗产品及医疗管理服务,对社会有正面作用。同时,互联网医疗可服务较偏远地区,可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性。
疫情卷土重来之时,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再次展开行动:阿里健康8月3日宣布,在去年4月推出的核酸检测在线预约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全国94个城市可在线预约上门核酸检测、线下核酸检测以及上门医护服务,
疫情“压测”下,我们仍可以对互联网医疗报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