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富联三季报解读:资本早已投出信任票
10月29日,工业富联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不出所料,数据依旧炸裂,净利大增62%,单季净利突破100亿。而同一时间,公司股价也站上了80元,市值突破了1.6万亿。
一年半前,笔者曾以一篇《不看长远的人不懂AI》,力陈工业富联的成长价值,不知有多少人觉得是在 “画饼”。当时工业富联股价还在 20 元晃悠,满屏都是 “它凭什么” 的质疑。然而,当很多人还在徘徊的时候,资本却已用脚投出了信任票。
实际上,这场跨越一年半的价值逆袭,早已不是简单的业绩增长故事,而是一场关乎认知迭代的时代考题,那些依然用“代工厂”的眼光审视工业富联、依然看不清算力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的人,注定将继续错过这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时代红利。
彻底将“代工厂标签”甩进历史
工业富联三季报可以说是全面超越市场预期。
单季度营收2431.72亿元,同比增长42.81%;归母净利润达103.73亿元,同比增长62.04%。更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如此体量下还能实现高的增速,放在整个科技圈都算炸裂。
在股市里,刻板印象往往会成为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没有抓住工业富联这轮行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旧还在用昨天代工厂的眼光审视今天的工业富联。
一年半前的文章里,笔者就曾表示,工业富联正在抓住AI机遇,向技术服务商这一目标转型。如今,笔者要再次强调这一认知转变的重要性。
工业富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已成长为行业内少数能够提供AI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企业。这种能力不仅局限于AI服务器全产业链的整合,更是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融合,到智能制造升级,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AI生态能力。
如果这都不算科技公司?那只能说:今天你爱搭不理,明天的“富皇”可真就要让你高攀不起了。
现在谈算力需求的天花板还太早
另一个也是笔者一再强调需要转变的认知是——不要把AI当成一个短期的投资机会。
AI 产业的持续狂奔早已超越短期周期,成为定义未来十年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贝恩 2025 年技术报告揭示的真相尤为关键:全球 AI 算力需求正以每年 4.5 倍的指数级速度增长,远超摩尔定律的技术迭代节奏,到 2030 年全球算力总需求将飙升至 200 吉瓦,仅美国市场就需每年 5000 亿美元资本支出支撑。
就在10月28日,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华盛顿大会上也明确驳斥 AI 泡沫论,宣布 Blackwell GPU 在美国全面投产,过去四季度已出货 600 万块,且 Blackwell 与下一代 Rubin 芯片预期销售额超 5000 亿美元,并计划为美国政府建造七台超级计算机,其中一台将配备1万颗Blackwell GPU。
工业富联与英伟达的关系已不用赘述,受黄仁勋讲话影响,英伟达28日股价涨了不到5个点,而财报还尚未公布的工业富联更是一度涨停。
更重要的是,工业富联的背后不止英伟达,OpenAI、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的订单都已不是秘密。不夸张地说,工业富联的背后是全球科技圈对算力的疯狂渴求。
资本用脚投票的 “长期共识”
短期市场波动从未掩盖工业富联的长期价值,业绩与股价的共振更印证了 “不看长远者不懂 AI” 的核心逻辑。对比 2024 年 3 月与当前数据:彼时股价还在 20 元左右震荡,到 2025 年 10 月 29 日涨停价已站上80元,总市值跃升至 1.6 万亿元。
这绝非游资的短期炒作,而是主流资本基于对AI产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景的深刻洞察后,所做出的“长期共识”性选择。社保基金、北向资金等“聪明钱”的买入,以及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者的重仓持有,都表明工业富联已被视为分享AI时代红利的核心标的之一。
可以很确定地说,在资本眼里,这场由AI驱动的价值重估之旅,还远未到达终点。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能否摆脱短期噪音的干扰,与时代趋势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伍,将决定谁能最终将这份“长远”的认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回报。
如果你不信,就一年后再回头来看看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