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品牌时代的叙事重构者

她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亲历中国经济的高光时刻,目睹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她也是中国新闻社《中新经纬》新媒体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亲身参与了财经媒体从纸面向数字的跃迁;而她更是无数企业品牌背后的“无名将军”,凭借深厚的认知沉淀,为企业穿越周期筑牢护城河。

如今,她坐在加拿大FX168财经集团主编的办公室里,窗外是一片全新的天地,桌前却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品牌如何“走出去”的新课题。

她叫马琳,20余年穿梭在媒体、品牌、国际传播之间,从不按部就班,却始终走在战略的主航道上。

一、从“媒体人”到“品牌大脑”:她为何能一次次职业跃迁?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变成这样。”采访一开始,马琳笑着说,语气轻松,像是在回望一场没有剧本的漫长旅程。

2006年,她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彼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位理工科出身的女孩,职业的第一站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是一个光环加持的舞台,她被分配至经济之声,负责媒体商务工作。在那里,她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腾飞,也第一次真正走近品牌,学会与各类企业打交道。

此后,她相继进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职业轨迹随之迈入“全媒体转型”的时代浪潮。“那个时候,我们既是亲历者,也是实验者。”马琳回忆说。在中新经纬的创立过程中,她几乎从零开始,搭建平台的内容逻辑与传播路径,也正是在那段经历中,她第一次意识到:传播不仅是信息的发布,更是认知的塑造与模式的重构。

正是这一认知,让她从一名媒体商务负责人,转身成为品牌顾问。她创立微屏传播顾问机构,开始接触世界500强、独角兽、民营企业,参与到品牌战略设计的更上游。她说:“做品牌,是一场长期心智战。你必须比客户更懂他的行业和周期。”

她的转型,不是断裂式的跳跃,而是一次次能力迁移与深度复合。从信息逻辑,到认知逻辑;从传播岗位,到企业中台;她完成了对“自己核心价值”的不断重塑。

二、沉淀认知,而非追逐流量:她对品牌的定义更像一位思想者

“品牌不是噱头,也不是流量游戏,而是一种能被时间证明的认知选择。”

马琳提出了一个鲜有传播人提及的概念:认知沉淀型品牌战略。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的理念、信任与价值观,在用户心中逐步形成稳定印象,并在危机与周期中依然不被遗忘。

她告诉我们,很多企业热衷于追“爆款”、谈“心智”,但却忽略了“心智是需要结构与逻辑承载的”。这需要内容策略、信任机制、传播节奏乃至企业文化的协同支撑。

在为一家能源企业设计品牌战略时,她并没有从广告或视觉入手,而是先带团队做了三轮“内部认知扫描”——高管、员工、客户三方眼中的品牌差异。“如果企业自己都不清楚‘我们是谁’,用户更无从谈起信任。”

这不是传统的营销人路径,而更像一个品牌战略思想者的工作方式。

三、AI时代与全球化浪潮:她的新战场,不只在中国

2024年,她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前往加拿大,担任FX168财经集团主编。这一次,不再是为一个品牌服务,而是为“品牌出海”构建全球化内容桥梁。

“我想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品牌能走到哪一步。”她说。北美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仍是高门槛区域,文化障碍、信任缺口、传播语境完全不同。

但AI技术的涌现,却为品牌塑造提供了全新工具。“认知的构建,不再只是语言的重复,而是内容设计的乘数效应。”她用AI模型为一家中国制造企业搭建海外社交内容引擎,实现了以一套品牌故事模板在六国市场的本地化适配,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

她说,“AI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更像人、品牌更像连接器。”

而她自己,也在这场AI与国际传播的融合中,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跳跃。

四、一个职业女性的长期主义:不是最快的,但一直在积累

相比于那些快速登顶的职场明星,马琳的故事没有激烈的高潮。但她始终在变,始终在走,从不在舒适区停留。

她坦言:“我也有低潮期,也曾中断节奏。但我给自己的底层逻辑是:每一段经历都不能白费,哪怕是暂停,也要成为下一段成长的土壤。”

她说,她最想送给年轻女性的一句话是:“别太急于证明,先搞清楚你想成为谁。”

她不贩卖焦虑,也不鼓励“人设包装”,她的职业信仰是“积累比爆发重要,思考比刷屏值钱”。在她看来,女性最大的竞争力,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复合能力与洞察力的叠加,是在人生各阶段都能整合资源、重塑价值的能力。

在这个快节奏、高强度、被AI重塑的时代,我们太习惯追逐风口,却常常忽略了品牌、职业与人生的真正底层逻辑。

而马琳,正用她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答案:你可以来自文字的天地,也可以进入策略的世界;你可以从中央媒体走来,也可以走向国际舞台;你可以在周期中沉淀,也可以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构认知。

她是一位女性职业战略者,更是一位品牌逻辑的设计者。她用行动证明:穿越周期的,是认知;长期胜出的,是不懈坚持和自我迭代。


环球时讯 » 马琳:品牌时代的叙事重构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