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反内卷”:维护健康生态 竞合方能共赢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然而,在行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背后,也无可避免伴随着一些快速发展带来的“成长烦恼”。当前,由于市场过度“内卷”,恶性低质竞争问题愈发凸显。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价”和“专利战”为武器,竭力打压本该和平竞争的同业企业,不仅严重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侵蚀着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
“内卷”乱象涌动
根据国家能源局方面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年底增长超过130%。
储能产能规模狂飙突进的同时,玩家纷纷涌入。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年末,储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合计达15.76万家,较2014年增长超十倍。截至2024年6月末,注册数量已猛增至19.10万家。
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壮大,极大地激发了产业的创新活力。以海辰储能、中创新航、海博思创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新锐已经崭露头角。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多元化应用场景,实行差异化竞争,得以在海外市场迅速崛起。
以成立于2019年的海辰储能为例,在行业加速迭代、从同质化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关键阶段,海辰储能选择扎根自主研发的长期主义其以持续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构筑长时储能技术壁垒,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矩阵,在全球储能赛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海辰储能的产能遍及德国、美国等地,业务已覆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5.1GWh,跃居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榜单第三名,2022—2024年的年复合增速达到167%。
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从初创企业到全球领先的蜕变,这家行业新秀的成长轨迹,正是对储能行业创新力量的生动注脚。但如今,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蓬勃发展之下“内卷”乱象暗涌,“价格战”“人才战”“诉讼战”等手段层出不穷。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574元/Wh,同比下降47.82%。2025年1—6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4848元/Wh,同比下降29.94%。
不仅如此,随着储能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市场份额争夺,演变为全方位、立体化的激烈角逐。企业间专利纠纷在国内外日益显现,诉讼数量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更有个别企业将专利、商业机密等本应保护创新的法律武器,异化为打击竞争对手的竞争工具,发起带有明显目的性的大规模诉讼。
业内人士指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这些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诉讼,核心目的并非正当维权,而是利用自身在行业发展多年积累的优势,以此为手段阻碍、打压业内正快速成长的挑战者,以此维护自身的市场地位。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极大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商业声誉和长期形象,更在更深层次上毒化了行业生态,抑制市场的创新活力,带来对行业集体利益的伤害。
这种以“内斗”为特征的危害,在光伏行业早已有深刻教训。早年间,光伏行业发展迅猛,一度成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之一。而在近几年,部分光伏企业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号,以专利侵权为名,在国内外市场对竞争对手发起密集诉讼,最终非但未能有效保护创新,反而极大地阻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脚步。
2025年,《人民日报》刊发署名“金社平”的评论文章《在破除 “内卷式” 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明确指出光伏、储能行业存在的“内卷式竞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储能与光伏的发展逻辑类似,面对阶段性的发展瓶颈,亟待全行业深刻反思。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储能行业的发展来之不易,行业应摒弃“内卷”的零和思维,将视线和精力转向核心技术的创新专研、细分市场的精耕、增量市场的开拓,通过倡导和践行差异化竞争,互利共生,实现真正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竞合方能共赢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已在下大力气整治“内卷”问题。
7月1日,相关会议着重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但要真正破解“内卷”困局,储能行业还需经历一场从传统竞争思维向合作共赢思维的深刻变革。而头部企业的格局与行动,还将决定未来行业生态的底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产业生态构建过程中,需要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一起携手。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大家唯有“抱团取暖”,才能实现同频共振,合力开拓海外市场。
而作为具备引领作用的行业头部企业,更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摒弃“一家独大”的零和博弈观念。真正的行业领导者,其价值应体现在引领技术突破、共建良性生态、开拓增量市场,致力于共同把产业蛋糕做大,而非不择手段地争抢乃至破坏现有的蛋糕。
在恶性竞争环境下,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最终也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当行业从单纯竞争走向合作竞争,从无序踩踏走向互利共赢,储能产业的发展动能才能持续释放。全产业链各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等,应打破行业壁垒,通过共建竞争规则、共享信息资源、协同技术创新、互补产业资源,实现从“分蛋糕”到“做大蛋糕”的转变,共同推动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面对“内卷”压力,企业更应避免陷入无谓的内耗,而应将宝贵的资源和精力集中投入到真正的价值创造中去。不同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在电芯能量密度提升、系统安全性增强、智能运维优化、基础材料研发突破、场景化应用创新以及构网技术革新等不同领域开展攻关,构建独特的技术优势。同时,行业内应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鼓励专利开放与许可,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营造良性竞争的创新生态。
为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储能企业应积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企业必须加速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通过差异化布局实现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战略协同。此外,深入挖掘储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潜力,推动产业价值重构,将市场空间从电力系统逐步拓展至农业、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通过“储能 +”新业态和新场景创新,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实现行业在增量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推动中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行之间也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共生发展。面对“内卷式”竞争,需要全行业凝聚“合作共赢、携手共进”的发展共识。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差异化定位、生态协同的多维突破,才能实现从“红海搏杀”到“蓝海共赢”的转变,助力中国储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