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启动 —— 多方协同,共探气候创新路径
2025年4月25日,在上海市宝山区发展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吴淞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与汇丰中国、汇丰公益基金会和恩派基金会、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战略支持下,影响力工场上海创新中心(Impact Hub Shanghai)与1.5DO 气候创新实验室联合绿色创业汇等多方生态伙伴成功举办上海气候周系列活动第四届“迈向2060 气候创新峰会”暨「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年度活动。
活动聚焦“气候创新孵化与加速”“价值链协同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生态构建与区域转型”三大共创议题,邀请来自政府、国际组织、智库、园区、金融机构、知名企业及初创企业的1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下的创新实践与协同路径。这三大议题映射的是 Impact Hub shanghai 与1.5DO 气候创新实验室基于多年实践系统发掘的三大关键工作场景,体现了由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再由产业协同推动区域转型的递进式发展,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由点及线到面的可复制实践框架。
议题一:气候创新孵化与加速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气候创新技术具有突破减排瓶颈、提升转型效率等多维价值,但创新生态中的各相关方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障碍。要实现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跨越,构建高效的气候创新孵化与加速体系是关键步骤——不仅能推动技术突破,更能通过降低商业化风险、整合产业链资源和加速市场落地,打通气候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路径。活动首场圆桌围绕“气候技术创新的挑战和需求”,邀请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腾讯、坤晟生物、倍奇能源的四位嘉宾,分别从国际组织平台、科技龙头企业、创业公司的视角出发,分享气候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角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解法。
议题二:价值链协同与产业转型升级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由于减排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脱碳效果难以依赖单一环节的减排,必须依靠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才能实现整体脱碳。然而,这种协同面临着认知差异、能力不匹配等现实挑战。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来自OATLY、紫江企业、仲量科技的三位企业代表,围绕“产业链协同合作推动低碳转型”,分别从食品、包装行业、房产科技领域,深入探讨如何克服协同障碍,构建覆盖原材料、生产、流通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减排体系,分享推动价值链低碳转型的实践经验与创新解决方案。
议题三:创新生态构建与区域转型
“创新生态构建与区域转型”议题聚焦“绿色金融支持”与“区域转型需求”两个方向进行圆桌探讨。气候创新的发展与生态构建离不开绿色债券、碳金融、转型金融等创新金融工具与手段的支持。金融手段能够解决气候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从而加快气候创新技术的迭代速度。围绕“金融手段赋能转型与创新”主题,活动邀请来自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上海农商银行总行的三位嘉宾,聚焦金融如何支持高排放行业的转型,以及如何支持提供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初创企业跨过“死亡谷”,带来政策制定、智库研究和金融机构视角下的观点讨论与经验分享。
气候目标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各地区的转型路径呈现显著的差异化特征:资源型省份面临能源结构颠覆性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则聚焦绿色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升级;中西部生态敏感区域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各区域需立足资源和发展阶段,寻找减排突破口。围绕“气候目标下的区域转型机遇和需求”,活动邀请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与山西科城的两位嘉宾分享了所在地的转型现状及未来规划,并以产业升级与能源转型布局的案例,分享技术创新驱动区域低碳转型的模式。
此外,「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2024产业对接手册也在活动现场正式发布,该手册汇集了近50家产业方具体低碳转型需求与大小企业对接共创经验,在历年基础上拓展了「零变未来」生态体系,是推动技术团队与产业方深度互动、实现技术价值与产业需求双向赋能的重要行动指南。同时,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 合伙人孙菁歌发布2025「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议题,呼吁掌握核心减碳技术的创新企业、寻求绿色解决方案的产业龙头、关注气候科技的投资机构、致力区域低碳发展的政府园区等加入行动,合力推动气候创新技术的发展与落地。
在可持续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以开放式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帮助产业需求方加快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帮助初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多方知识共享与合作、拓展业务领域以及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等。在气候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扩大的进程中,「零变未来」气候共创行动将链接多元力量,共同推动技术、资本与场景资源的深度融合,加速中国“3060”双碳目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