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居家康复护理领域大有可为
作者:孟奕彤
随着老人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现在居家康复护理也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但,居家养老本身对家庭成员的时间、体力、康复护理知识的储备都是有要求的,这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
今年两会期间,在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养老金、养老服务到养老金融、养老科技等,全文共13次提及“养老”。其中养老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成为下一步居家康复护理的关注焦点。
问题严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另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5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38.8%,预计老年抚养比将达到53.2%。
然而,现实困境是:面向老年群体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供给明显是不足的,在9073格局下,居家养老仍是中国式养老的典型特点,随着长者的年龄增加,康复护理则又成为居家养老最大的痛点,亦是政府、企业及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难点痛点
我们知道,在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如何与年长者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提高自己对年长者康复护理的知识储备?如何对长者和自身的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如何借助辅助器具提高长者和自身的生活质量?如何借助智慧平台和智能设备提高居家护理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有效的照料?等等。
在社会家庭护理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康复及护理机器人的应用落地,或成为居家护理破题的关键。
康复及护理机器人走进家庭
康复及护理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在居家康复护理领域的有益补充。
康复及护理机器人没有严格的界定,是利用机器人技术研发,可以辅助护理工作的助手或工具,主要分类为移动辅助、取物喂食、移动转运、监护陪伴等。当下,国内研发的护理机器人更多局限于陪伴和聊天。在居家护理过程中,能实现包括辅助老人起床、喂食等复杂动作的机器人比较少。
上海某学院学生孟奕彤在考察机器人市场后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智能轮椅是典型应用之一。智能轮椅基本能实现站、坐、仰、躺等多个类人姿态,同时基于多模态模型,完成语音、手势、机电、眼电等方式的轮椅操控,并具备自主导航定位和推送健康信息等功能。总之,智能轮椅可在全场景、全时间、全维度下,助力老年人或残疾人的日常生活。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深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多个城市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其中残疾人规模超8500万人,伤病人规模达4.2亿人,所患疾病包括肌肉骨骼疾病、感觉障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家庭对于康复及护理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能够延缓老年人失智失能的辅具或辅助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强。
为此,康复及护理机器人作为康复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国家提倡、支持、鼓励其发展,从而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家庭及广大患者的康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