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耐药性患者重获“治愈希望”

伴MYD88突变?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这些特点汇集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身上,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但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传来好消息,一位一线化疗耐药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伴MYD88突变、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CAR-T治疗后28天即获得完全缓解(CR),重获治愈希望,为这类患者的治疗以及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二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01 黑云压城——当传统化疗失效,生命该何去何从

2021年10月,当大多数人都在享受秋风飒爽带来的心旷神怡之时,有一些人却只感觉到了秋风中的“肃杀”,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65岁的患者陈阿姨(化名)。

当时陈阿姨总感觉身体乏力,胃口欠佳,又伴有恶心呕吐和间断发热。到当地医院做了腹部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又进一步做了骨髓穿刺、骨髓活检、PET-CT检查等……

最终,当地医院根据检查结果判断,陈阿姨很可能已罹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这可着实吓坏了陈阿姨,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陈阿姨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寻求淋巴瘤科主任杨海燕教授的帮助。在淋巴瘤科,陈阿姨又完善了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non-GCB型 IVs期B组(发热)IPI评分4分(年龄64岁、分期IV期、ECOG3分、LDH升高),CNS-IPI评分4分,伴有MYD88基因突变,合并有噬血细胞综合征。按理说,明确诊断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但陈阿姨的治疗却较为棘手。因为研究表明,MYD88突变与预后不良相关,伴噬血细胞综合征又雪上加霜,是一组预后更差的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

依据既往丰富的治疗经验,杨海燕教授为陈阿姨制定了治疗方案,从11月10日开始,陈阿姨开始了传统化疗联合靶向治疗,4周期后复查PET-CT,陈阿姨虽已接近但仍未达完全缓解(CR)。此时建议行自体干细胞移植,但因为担心身体可能不耐受,陈阿姨拒绝了。于是,随后陈阿姨又完成第5和第6周期的化疗,希望下一次评估能获得完全缓解(CR)。

等待评估的过程就像是等待新生,充满希望也充满了忐忑。但结合3月底的PET-CT检查结果和左侧腋窝肿块穿刺的免疫组化结果,陈阿姨的淋巴瘤复发了!一时之间,悲伤、无助、绝望、痛苦的情绪如同黑云压城一般,笼罩在陈阿姨和亲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02 柳暗花明——CAR-T疗法助力,奕凯达®重获治愈希望

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一线疗效不佳的陈阿姨的病情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杨海燕教授当机立断,建议患者尝试进行CAR-T细胞免疫治疗。陈阿姨及家属详细了解CAR-T治疗的原理、中国首款CAR-T治疗产品(奕凯达)的疗效,也得知以杨海燕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具有丰富的CAR-T细胞疗法应用经验,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万事俱备,陈阿姨的CAR-T细胞疗法正式开始了。2022年4月3日,陈阿姨进行了T细胞采集术,在完成了针对肺炎的抗肺部感染治疗之后,5月11日开始清淋化疗,5月16日进行CAR-T细胞(奕凯达®)回输,回输过程十分顺利,陈阿姨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

回输之后,就是静待花开了。第1天,陈阿姨右侧颈部的肿物就稍有缩小、变软,随后的日子里,陈阿姨虽然出现了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但在针对性治疗后都基本恢复。第28天,经PET-CT评估,陈阿姨的病情终于柳暗花明,达到了完全缓解(CR)。第31天,天朗气清,陈阿姨出院啦!第90天,陈阿姨返院进行PET-CT评估,仍处于CR!

 

03 悉心守护——淋巴瘤科全程管理,静待下一朵花开

此次陈阿姨的缓解之路如此平安、顺利且成功,离不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医护团队的全程守护和悉心照料。尤其是杨海燕教授,在接诊后耐心劝导陈阿姨,告诉她即使是DLBCL,也可以通过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的预后。在治疗过程中,她带领团队成员认真分析研判病情,周密制定CAR-T治疗方案、动态监控病情变化,取得了预期效果。

据悉,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是浙江省内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亚专科之一,始终致力于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建设,形成了包含“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新药临床试验、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的完整治疗体系,淋巴瘤综合诊治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方面,以杨海燕教授为代表的淋巴瘤科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且拥有成熟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包括淋巴瘤内科、病理、放疗、影像、检验及ICU团队在内,让患者从检查、诊断、治疗到后期的随访都有专业医护团队全程、悉心守护。

当前,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正在积极为更多的DLBCL患者开展CAR-T治疗,未来,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前进、CAR-T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必将造福越来越多患者。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的“缓解故事”能再次上演,“生命之花”能再次绽放。

淋巴肿瘤内科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是浙江省内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亚专科之一,始终致力于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建设,目前已形成“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新药临床试验——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的完整治疗体系。主要收治全省及周边省份初诊及复发的各亚型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浆细胞恶性肿瘤等疾病,年诊治病例4000余人次,每年收治新病例约800例,并已建成多病种信息数据库,淋巴瘤综合诊治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自2019年5月恢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21年移植患者数量在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位居前列。科室目前参与国际国内新药注册临床试验30余项,覆盖适应症广泛,各类新型靶向药物及双抗、CAR-T等治疗手段品类齐全。本院研究者发起的项目共7项,在临床研究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EHA、ASH等国际会议发表多项研究成果。中心拥有成熟的淋巴瘤MDT协作组,包括淋巴瘤内科、淋巴瘤病理、淋巴瘤放疗、淋巴瘤影像及检验团队,分别隶属于浙江省病理质控中心,浙江省放疗主委单位等,目前已讨论疑难病例1200余例,60%的患者治疗方案被优化,20%的患者改善治疗策略。

 

专家介绍

杨海燕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血液肿瘤协会委员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血液分会副主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全程管理学组专家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MDT专委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环球时讯 » 28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耐药性患者重获“治愈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