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慧工云朱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软件企业如何抓住这波机遇?

采访、文 | 黄依婷

在创办慧工云之前,创始人朱鹰曾回到母校清华大学,询问导师黄德先老师是否应该创业。作为流程工业中国最顶尖的专家,黄老师告诉他:“中国工业缺少软件管理,这个痛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如果是,就像做当年做学术工作一样,不断去登攀和探索吧。”

于是2016年底,慧工云诞生了。

_D3_9752-2

当时,许多工厂里粗放式经营的痕迹随处可见,企业主大多将重心放在如何开拓市场以增收之上,而忽略了管理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价值。

但在工业企业内部,软件管理系统之间信息不互通的现象是如此严重,以至于成本浪费、工期延误十分常见。

更有甚者,企业连基本的数字化系统亦匮乏,还在使用纸质表格、人工统计的传统方式。

IMG_256

这些痛点,都指向了数字化管理工具。这片市场里,需要SAP、用友等大型头部厂商,以通用软件满足企业基本的数字化需求,也需要慧工云这样的厂商,专注于工业领域的管理难题,集中攻克。

那么,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中国工厂的数字化情况究竟几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管理软件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 中国制造,重在管理

2011年,初入职场的朱鹰还在参加施耐德电气一场为期三天的入职培训,他听到了来自前辈的一句话,而这将对他以后的创业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代人的使命是让中国富起来,这一代人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一批中国的企业完善管理,真正成为世界的企业代理人。”

或许当时的朱鹰还对此话半知半解,但现实很快让他领会了其中的含义。

2013年,适逢德国提出“工业4.0”之时,德国联邦政府投入2亿欧元,誓要借助信息产业掀起一场智能化革命,将原有的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抢先建立全球智慧工厂与智能生产的游戏规则。

而在中国的制造业,借用TCL董事长兼CEO李东生的话来说,“大量的工厂还处于工业2.0阶段。”

小镇上时常冒着黑烟的“小作坊”、靠着一两台流水生产线为生的“家庭工厂”、混乱的库存堆放、纸质的生产账簿,构成了工业2.0的经典画面。

然而,工业2.0到4.0之间所匮乏的核心,并非技术,而是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工具的匮乏。

正如我国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泰斗顾淑林女士所言:“我们很早就能搞出世界领先的尖端武器和重大装备,也有一帮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但是目前最缺乏的,是把这些老工匠脑袋里的经验翻译成数字化公式,复制推广给新一代产业人。”

IMG_256

在中国的很多工厂里,这样的问题很典型。

尽管SAP、Oracle等西方管理软件在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承载着西方的管理思想,帮助中国企业构建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发展,西方软件“水土不服”的现象日益频繁。

例如,由于SAP核心产品是西方市场通用的,缺乏中国本地化定制服务,因此很多中国企业为避免SAP昂贵的售后服务费用,往往都自行二次开发软件。

二次开发好比改造一栋原本破旧的房子,漏雨修屋顶、漏风修窗户,但房屋缺憾的框架永远无法弥补。

IMG_256

“一家企业所有其他系统都升级了,唯有SAP这块动不了。公司内负责SAP二次开发的维护人员都退休了两届,新来的技术人员没人再看得懂之前的代码,也就没人搞清楚中国的企业到底在SAP上究竟做了些什么。”朱鹰说分享道。

而与此同时,2014年的中国,国产化浪潮席卷整个制造业,在软件服务领域,“去IOE”的口号愈发响亮。

“在工业领域做一款真正属于中国的管理软件”,抱着这样的想法,朱鹰创立了慧工云。

  • 弥合系统间的“数据孤岛”

如果你深入到中国大大小小几千家工厂,切入到它们五花八门的软件系统中,便会发现,“数据孤岛”普遍存在于不同系统之间。

例如,工厂实际产能与预估产能相差甚远,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而这是由于需求计划与生产执行用了两套数据不互通的系统,使得两环节信息脱节所致;

再例如,因为MES、ERP、CRM系统等数据来源的口径不统一,管理者想要得到整体运营数据,甚至需要员工人为操作、手工加减乘除,这增加了工作量不说,还导致数据的大量失真。

因其在企业中是如此普遍,而又如此复杂难以根治,数据孤岛甚至被业内唤作“数据毒瘤”。2018年,人民日报曾就“数据孤岛”问题刊发社论,指出消除数据孤岛、补齐数据管理短板,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促进协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IMG_256

早期的慧工云就好比一位“缝衣匠”,而其开发的订单管理、设备管理等小模块,就好比一块块补丁,打在系统的数据缺口之间。

订单排产模块是一个典型。走进很多企业偌大的车间,你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初始输入条件:甲方订单繁重而复杂,却只给了十分有限的工期生产。

如何计算投入的物料?如何控制每日的成品、半成品数量?如何安排多条生产线同时配合运作?如何调动成百甚至上千名员工投入生产?……

当MES、ERP、MRP各类系统在企业内部如火如荼运作时,唯有生产排程成了系统们所忽略的“角落”,它看似不起眼,但问题琐碎,甚至决定了订单能否顺利完成。

订单排产模块即提供了物料计划、生产量监控、良品率把控等功能,它接在ERP、MES等应用之上,作为其功能补充。

“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曾经犯了一个重要错误”,朱鹰回忆道,“在多个工厂内部,原有系统的订单并非实时的,而是交付完的销售订单后期录进去的。真正包含没做完的订单,藏在企业QQ群里的Excel表格里。”

“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情况,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差”,朱鹰说道。

而这也意味着,仅仅做一个系统间的“缝衣匠”,已经不能弥补企业的数字化缺失,搭建更底层的软件系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IMG_256

不久之后,上海广电电气找上门来,让慧工云实现了这样的角色升级。

2019年,上海广电电气通过控股子公司完成对原GE工业系统中国区配电业务的收购,母子公司亟需打通工业软件系统。而当时,子公司采用SAP系统多年,在国产化浪潮下,出于数据安全考虑,上海广电电气需要将SAP系统内所有数据对接到国内系统。

40天,这是这项任务的最终期限,紧张程度令许多厂商望而却步。团队接到任务时还在国外旅游,等回国时发现工期比想象中还要短,一群人扔下箱子就一头扎进项目中。

任务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第一天,团队就熬了通宵。早上8点进去,第二天早上8点出来,管理层必须赶在夜里把很多第二天要做的事规划出来,然后研发团队白天接上,相互配合。

先搭建系统底层框架,再开发装载功能小模块,鉴于数据切换的重大任务,团队还需要现场开发自动化数据转化工具。

“9月十几号的某天晚上,我们发现整体架构设计的一些瑕疵,又通宵把当天设计的内容推倒重来”,朱鹰回忆起当时的艰辛,“直到十一国庆期间,团队也才休了一天,因为那天园区停电。”

“我有一种感觉,之前的好多年经验,仿佛都是为这40天准备的”,朱鹰说。例如,当设计一张底层物料表时,表格需要与100多种项目发生关联,但团队此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闭着眼都知道那张表格长什么样子。”

40天后的晚上10点,到了检验成果的那一刻,慧工云技术负责人抱着失败的准备摁下按钮,结果没有报错,“当场他就哭了”,朱鹰调侃道。

如果说原来只是在系统的“水面”上做功课,那么上海广电电气的案例,让慧工云有了深入到系统水面之下,做更底层的架构搭建。顺着原来的排班系统、运营监控往下深挖,是市场供应链管理工具的巨大空缺。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止目前,ERP系统财务模块渗透率已将近98%,制造模块的渗透率却只有55%左右的水平。

随着中国制造产业链的愈加完善,在财务管理之外,属于供应链管理的市场空间,正等待着愈多厂商挖掘。

  • 工业创新的未来要靠供应链管理

提到中国制造,朱鹰分享了两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个来自于他身边创业做早教机的朋友。按照规划,早教机做成机器人娃娃的形式,与孩子自动对话。其技术来自于MIT于哈佛大学,产品设计也反复确认无误,前期几乎所有环节都行进顺利。

但这位朋友的创业之旅却栽在了供应链上。由于LED灯管供应商的一个小小失误,导致其一批重要订单直到发货前夕,才发现指示灯全部装反。“就是这么个小问题,导致货物全部作废”,朱鹰透露。

另一个例子同样来自于身边做零部件测试的同学。当他拿着零部件去做测试时,发给供应商图纸是圆形的孔洞图案,等到收回时图却变成了方的。

两个小案例,如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而在美国,一个极致的案例来自马斯克。他既不是特斯拉电动车真正的技术创始人,亦非火箭技术的发明者,他靠着极致的技术整合和供应链管理技能,将产品成本大幅降低至可商用的程度。除了“硅谷钢铁侠”以外,他的另外一个称号或许更被业内认同——“一个有梦想的技术包工头”。

IMG_256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原料标准化,并且在工业世界通用,那么生产要素之间将高度流动,从而能够在物理的世界里真正帮制造业做创新”,朱鹰说道。

而创新的第一步,是必须完成工厂数字化。慧工云正从供应链管理工具做起,覆盖了从采购、研发、计划、生产、质量监控,再到最终发货、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使所有工业活动建立在数字化之上。

例如,当常熟开关找到慧工云时,其生产面临着重重问题:生产线为非流动式生产,效率很低;库存管理混乱,在制品库存普遍超过14天;生产现场常常问题百出,但管理人员却抓不到问题在哪里。

慧工云派了15个以上的项目组成员前往现场,在长达12个月的服务过程中,常熟开关的生产流程逐渐线上化,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在线上系统实时反映,由此解决了生产排程、库存管理等诸多问题。

除此之外,慧工云还与业内其他软件企业建立了合作。例如,在服务多个客户时,慧工云与用友ERP财务模块接通,使得工厂实现制造与财务模块数据共享。

IMG_256

为了探索数字化应用,慧工云还创立了IPS管理体系。

工业咨询团队时常面临这样的经典问题:“如果现在派你去工厂中发掘三个数字化优化机会,你会率先从什么地方入手?如果要把工厂切割成25个模块,你会依据什么划分?如果要帮助工厂做生产问卷调查,你又将如何展开?”

这些问题背后,都需要体系化知识做支撑。IPS体系正致力于培养一批工厂“医生”,以体系化知识诊断管理问题,并启发慧工云产品创新。

2021年,慧工云成立四年有余,于今年3月完成亿元B轮融资,正筹划新一轮融资。朱鹰透露,“今年营收额预计达到7000万以上。”

站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上,没有人再怀疑“中国制造”的价值。从棉花纺织,到汽车、电气,中国已经成长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已经有如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等一批公司领先全球,它们掀起的移动信息化革命,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而在工业领域,数字化革命才刚刚开始,中国需要更多管理软件企业,帮助更多制造企业走向世界。


环球时讯 » 专访慧工云朱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软件企业如何抓住这波机遇?